9I制作厂免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对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9I制作厂免费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9I制作厂免费  >  学术会议  >  学术活动
第二届心理社会肿瘤培训班培训内容总结
2008-11-19 02:51  稿源:

  由中国9I制作厂免费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颁笔翱厂)、中国医师协会综合医院精神卫生联盟(颁笔础)、美国癌症协会(础颁厂)联合举办的中国9I制作厂免费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心理社会肿瘤培训会议于2008年10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培训内容如下:

  乳腺癌患者认知问题的跨学科研究

  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神经认知研究实验室主任Tim Ahels教授报告了癌症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Ahels教授发现头部放疗、头部手术、鞘内注射、高剂量的化疗、激素治疗等都可能影响癌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介绍了研究抗癌治疗继发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性,指出治疗后常见的认知问题涉及记忆和集中注意力、执行功能、学习新知识或阅读理解能力、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这些方面;还发现认知问题不是每个患者都有,大约15-20%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波动,在接受多任务时、在压力下或疲劳时认知损害加重;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有疲劳、抑郁、焦虑、应激、疼痛和止痛药及其它的躯体疾病。长期研究发现,20-30%的乳腺癌患者在辅助治疗前的认知功能比预期的要差,化疗过的患者和没有化疗过的患者均比健康对照的认知功能要差,于是提出新的解释:发生癌症和轻度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潜在的DNA损伤和DNA修复遗传学与癌症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而化疗有可能引起DNA损伤,从而影响认知功能。有一些药物干预和认知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认知功能损害,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认知康复训练包括教育患者、补偿策略、放松训练、问题解决等方法。Ahels教授的演讲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癌症患者情绪困扰的生物-心理-社会-灵性处理模式

  台湾安宁照顾协会理事长、台北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暨自杀防治中心方俊凯主治医师用生动幽默的方式介绍了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及灵性方面处理晚期癌症患者的情绪困扰。方俊凯医师强调心理痛苦已成为癌症护理的第六种生命体征,指出在北美地区35-45%的癌症患者有心理痛苦,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住院的癌症患者中70%有心理痛苦,而50%的进展期患者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最常见的是适应障碍(11-35%),其次是重度抑郁(5-26%),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3-14%,但PTSD的症状很常见。方医师还提出失志症候群(Demoralization syndrome)的概念,失志症候群的核心症状包括无望、丧失意义、存在心理痛苦,要重视患者的自杀观念,肺癌、胃癌、头颈部癌和喉癌患者的自杀风险很高,癌症诊断后的5年内自杀风险最高。方医师阐述了癌症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药物治疗,他认为西酞普兰和舍曲林较其它SSRI类抗抑郁剂增加患者肝肾功能的负担较少,较适合晚期癌症患者;介绍了向患者及家属宣告坏消息的策略如美国的SPIKES(Baile,2000)和日本的SHARE(Fujimori,2005),强调了癌症晚期患者的心理治疗与一般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时间,治疗者必须迅速制定策略;讲解了能提高终末期患者生存意义的存在—认知心理治疗的模式。

  拥抱痛苦:帮助癌症患者从历练中升华的心理社会辅导模式

  香港大学思源基金健康及社会工作学教授、行为健康教研中心总监、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陈丽云教授,主要讲述了适合癌症患者心理辅导的身心灵健康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传统中医健康理论及心理辅导技巧,认为人有内在自愈能力,身体、心理情绪、社交及灵性健康皆互为影响,要达到身心灵平衡,不仅解决困难或治疗病症,更重要的是找着机会,让生命成长及升华。陈教授指出,要发掘患者内在的力量,让患者及康复者从痛苦与历练当中,找出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成长的机缘,转化为正向的人生价值关,建立与人和事的积极关联,为生命带来转化,还阐述了意义治疗(尝辞驳辞迟丑别谤补辫测),“于苦难中建立意义”,促使癌症患者更新痛苦对生命的意义。陈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拥抱痛苦”的操作方法,如静心练习,觉察呼吸练习,接纳逆境,建立意义,欣赏,转化等,也简单介绍了身心灵健康模型的活动形式及内容,并用几个具体的个案让学员对身心灵模型的应用有更好的认识和体会。

  由崩溃失落到自我重建:癌症患者寻觅生命意义的历程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梁佩如博士讲述了癌症患者重塑意义的历程,指出应对癌症的五个主要转变历程是崩溃失落、反省重塑、重建自我、生命排序、关系深化。在崩溃失落阶段,癌症患者要经历不通层面的缺失,如精力下降、失去乳房、工作能力削弱,从而威胁作为女性的自我形象,冲击自我价值、自尊及存在的意义,要经历世界观的破灭,推翻“死亡离自己很远”的定势。在反省重塑阶段,癌症患者为患癌的经验赋予新的理解及意义,从而检视、重塑个人的世界观,接受安然顺命、顺应自然、世事常变、生命无常的新世界观。在重建自我阶段,要建构平衡及多元的的自我,如以外在条件肯定自我的妇女转化为以内在素质确定自我,个体取向、自我为先的妇女确定“他人”在自我建构中的重要性等。在生命排序阶段,重订生命的优先次序,如享受生活排在首位,或“顺应天命,活在当下”最重要。在关系深化阶段,要处理自己、他人和灵性的关系,自己要有平常心,放下执着、自我肯定,与他人冰释前嫌,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要顺应天命,“与上帝有更好的连接,与大自然感通”。重塑生命意义的历程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应对问题的智慧。最后,梁博士用“接纳人生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困苦中升华成长,活出美善每一天”与大家共勉。

  生命关怀与纾缓医学的应用

  中国(北京)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台湾天主教圣马尔定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杨友华介绍了自己处理终末期癌症患者棘手问题的宝贵的临床经验。杨医师认为控制症状是最重要的,要及时处理疼痛、疲劳、感染、失眠、胃肠道不适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他提倡个体化的治疗,要充分发挥医生自己的智慧,采用综合配方及综合模式,使患者的症状达到简单有效的处理,为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而努力。杨医师介绍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案例,使患者的问题迎刃而解,传授的一些药物联合使用方法解决了很多困扰大家多时的难题,学员们在叹服声中领略了医学也可以成为艺术的魅力。

  安宁疗护的社会心理照顾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及通识教育中心李开敏老师主要介绍了癌症终末期患者的心理反应。癌症终末期可以分为急性期、慢性挣扎死亡期、末期,在急性期时,死亡的压力会耗尽个人心理资源,若用无效的机转,会引发很多精神问题,在慢性挣扎死亡期,患者逐渐能够面对引起恐惧的心理因素,逐渐成长、适应、接受,在末期,重大的转变是希望感,从“期待式的希望”到绝望。终末期患者常见的心理有失落感(尝辞蝉蝉)、否认(顿别苍颈补濒)、焦虑(补苍虫颈别迟测)、恐惧(贵别补谤)、孤单(尝辞苍别濒颈苍别蝉蝉)等,对于每个临床医生,要了解患者的需要,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与缓解,免于痛苦,要准确的告知病情,允许患者参与最后决定,提供情绪支持等。还要关怀家属,关怀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荷,评估并关怀家庭系统内的悲伤,强调家庭开放、正向沟通的重要,强化家族支持力量。临终患者要做好叁方面的功课:对过去做生命回顾,对现在要珍惜当下,对未来要接受死亡,家属陪伴临终患者也要做功课:参与照顾,学习技能;开放沟通,道别祝福;家庭维系,角色重整;预期失落,面对放手。医疗团队也要反省和迎接挑战,学习以患者为师,安顿面对死亡的不安,建立共识型的团队。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同理心

  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胜利博士和姜荣环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主任魏镜教授用工作坊的方式生动讲解了如何与癌症患者及家属沟通。首先是分别由2名学员扮演肿瘤心理学家,面对由唐丽丽医师扮演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和志愿参与的一名肺癌家属,让学员们体会到医生竭力的解释和努力的劝慰却换来患者的失望和家属的不满意。在大家的探讨下,得出与癌症患者成功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让患者感到我们医生是真正的理解她,明白她的感受。随后由姜荣环博士和杨友华医师为大家做了精彩的示范,使学员们更深刻的认识同理心对沟通的重要性。魏镜教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验,总结了工作坊得出的启示:在保证有益氛围下,提供坏消息的前兆,给患者明确的诊断,允许患者表达悲伤,探索亲属支持体系,找出精神或文化支持,探索希望的来源,找出患者倾向的决策方式,安排随访。

  此外,北京9I制作厂免费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刘端祺教授细致介绍了临床常用的各种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解放军102医院张理义教授主要介绍了癌症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干预。

  大会总结指出,本次培训会议对继续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专家授课内容精彩、实用,参会代表给予积极的肯定。会议对癌症患者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及干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学习,从而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更好的实现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宗旨,以“奉献创新、爱心济世”的精神,用更饱满的热情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奋斗。

 

版权所有:中国9I制作厂免费 | 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