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转化医学框架下的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研发与治疗应用研究已成为主流热点领域。为充分把握国际前沿进展动态,促进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抗肿瘤药物再评价、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9I制作厂免费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4月22日至24日在江苏南京联合举办了“2011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
|
会议现场 |
本次会议是我国肿瘤药理和肿瘤化疗界的一次学术盛会,由我国着名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甄永苏院士和丁健院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吴晓明也到会祝贺并致辞。特别邀请了国内、外十余位知名专家就转化医学框架下的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研发与治疗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作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会议还设立了两个分会场,由肿瘤药理研究及临床肿瘤药物治疗研究同仁进行论文交流。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就近年来抗肿瘤新药研发、抗肿瘤药物再评价、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等进行了大会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历程,肿瘤细胞死亡以及凋亡的研究机理,分子靶向药物的转化性研究,肿瘤相关基因靶点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资源开发、综合治疗及靶向治疗等。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丁健院士作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十年”的报告;美国哈佛大学的的袁钧瑛教授作了“Mechanism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from apoptosis to necroptosis”的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冯奉仪教授作了“分子靶向药物的转化性研究”的报告;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傅海安教授作了“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为靶点的肿瘤药物研发”的报告;美国纽约大学癌症研究院的黄子为教授作了“Discovery of New Pharmaceutical Agents Targeting Cancer Apoptosis,Metastasis,and Angiogenesis”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陈国强教授作了“Naturallyoccurring compound adenanthin targets PRDX to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报告;解放军81医院的的刘秀峰教授介绍了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江苏省肿瘤医院的冯继峰教授介绍了药物基因组学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的陈志南院士报告了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和转化研究;辉瑞公司的谭惟微博士作了“The path of Crizotinib, an ALK/cMet dual inhibitor: From discovery to clinical”的报告;中国药科大学的尹鸿萍教授作了“螺旋藻多糖硫酸酯化修饰及抗肿瘤活性及免疫活性” 。大会还邀请了有关肿瘤基础与肿瘤治疗方面的专家:邵荣光教授、符立梧教授、唐亚雄研究员、蒙凌华研究员、林秀坤研究员、杨波教授、袁胜涛教授、马胜林教授、彭健教授、王海学教授、刘宝瑞教授、张志超教授等在分会上作报告。
|
会议现场 |
本次会议共收到近200篇投稿论文,注册参会代表260人,共收到60多份辫辞蝉迟别谤。4月23号的大会报告,达到了创历届会议记录的500多人;4月24日下午的大会报告也有近300人出席报告会。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
本次大会很好地发扬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会议的规格高,报告的内容丰富。除了肿瘤药理学和肿瘤内科治疗学外,还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肿瘤基础研究、放射治疗等方面。既有宏观的概括,也有以自己研究工作为基础进行的阐述,是一个多学科的交流。参会代表增长了知识,增进了交流,也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医学科学前沿论坛”从1983年在大连举办第一届“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历经1987年第2届(杭州),1989年第3届(南宁)、1992年第4届(郑州)、1995年第5届(天津)、1998年第6届(泰安)、2001年第7届(福州)、2003年第8届(广州)、2005年第9届(杭州)会议、2007年的第10届(青岛)会议,2009年的第11届(昆明)会议,到今年的第12届会议,“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已经成为系列化的、定期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对促进抗癌药物的筛选、发现与研发,促进抗癌药物的药理与机制研究,促进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