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2017年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 CAN,I CAN)”。通过展示生动的抗癌故事,并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行精彩解读,从病人到疾病,聚焦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心态调试、科学康复等关键点,为我们剖析癌症预防、诊疗、康复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癌有所治、癌有所养、癌有所乐、癌有所为”的科学抗癌模式,用事实证明癌症是可防、可治、可愈的。
抗癌故事
王平,58岁,既往长期吸烟,饮酒,爱吃肉。2009年4月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叁期并伴淋巴转移,经过近一年的治疗期,开始康复阶段,至今已有近8年的癌龄。康复期注重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坚持健走运动,经常去国内外游玩,放松心情,开阔眼界。2012年初成为了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注册的一名志愿者,参加北京癌症康复会导医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积极投身患者服务工作。
解读专家:樊代明(中国9I制作厂免费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消化系统是人体肿瘤频发的地方,实体肿瘤60%发生在这里。近20年来,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结直肠癌)发病率显着上升。世界范围内,大肠癌正趋向于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由原来的60岁以上降到现在45岁左右。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营养水平都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若想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就要多运动、多喝水、少吃红肉、多吃蔬菜,同时也要控制烟、酒摄入量等。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远离大肠癌的困扰。
大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普遍较为隐匿,不容易发现,有时还会被误当作慢性结肠炎、痔疮、痢疾、肠梗阻、肠息肉等进行治疗。一旦发现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大肠癌可谓是&濒诲辩耻辞;来无影&谤诲辩耻辞;。大肠癌早期自身无法察觉,仅能依靠各种检测手段发现。因此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防止癌变发生。
|